痛风的中医治疗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:以脏腑辨证者,可从脾肾论治和从肝脾论治;以病因辨证者,可从痰瘀论治和从湿热论治;以病期辨证者,在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、疏风通络、消肿止痛,在缓解期治以健脾益气、补肾通络、疏风定痛。这些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,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,是痛风规范治疗的有效补充。同时,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医治疗痛风并不拘泥于定法,对症即可。
贵阳痛风病医院从痛风的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来看,痛风常于夜间阳少阴盛时发作,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,随着年龄增长,中老年人阳气日衰,体内气化不足而致湿浊凝聚;年轻的痛风患者则因常饮酒、冷饮、吹空调、熬夜、过劳、过食膏梁厚味等行为,在时刻耗损着体内真阳。因此,有中医认为痛风的病机是以阳虚为本,湿浊凝聚为标,在临床上采用温阳法来治疗痛风,可有奇效,且不易反复。
中医认为,痛风辨证应从舌、脉、症三者综合考虑。患者下肢局部虽红肿热痛,貌似实热证,却属阳虚证:长期嗜饮啤酒,伤及脾阳,脾阳虚失于运化,气血生化不足,故舌质淡。苔白滑、白腻,为阳虚失于温化、寒湿内阻之像;阳虚失运,水湿内停,湿浊痹阻关节,故有脉沉缓、沉弱等阳虚之征;从症状上看,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,脾阳不振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聚集筋络关节,故肿胀;湿阻化热,故关节发红发热;湿性重浊趋下,故发病多见于下肢关节。
综合以上症状,考虑脾肾阳虚,水湿不化,湿蕴化热。嘱停用英太青等非甾体类药物,予以桂附理中汤加味治疗。处方:桂枝15克,制附子(先煎)15克,党参15克,炙甘草6克,炒白术15克,干姜15克,茯苓20克,砂仁(后下)15克。5剂后,患者足部肿痛明显消退,诸症均减。守方续服3个月,服药期间,关节肿痛没有出现反复。
按:临床上,中医常采用肾气丸、真武汤、桂附理中汤等温阳之剂为主方加减治疗痛风。比如,上案中患者以阳虚为主要病机,而附子温阳之力最佳,用附子来温阳气,暖命门,温坎水,破阴凝,阳气足则气化正常,浊阴得散;桂枝具有散寒解表、温通经脉、助阳化气之功;干姜入心、脾、肺经,温中散寒,助阳通脉。附子与干姜同用,一温先天以生后天,一温后天以养先天,相须为用,相得益彰。
痛风患者如何饮食?日常调摄上,中医则强调顾护阳气。部分患者饮食控制时,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,甚至只吃青菜,若患者阳虚已甚,饮食偏寒凉,必会引起或加重关节的湿滞寒凝,导致痛风反复发作。在痛风的缓解期,也要限食寒性大的食物。另外,痛风患者如果长期服用四妙散等方剂,一味清利湿热,治标不治本,久用苦寒,更伤阳气,阳虚失运,气机不畅,痛风发作将更为频繁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